古人是怎么给棋手分级的呢

围棋,棋品,中国围棋

我们现在围棋标准和等级分为九段,一段最低,九段最高,依次排定。那么,爱好围棋的古人们是怎么评定标准、排出等级的呢?棋品是我国古代围棋棋手的等级,当时分为九等,称为“九品”。与现在的段位制正好相反,古代的棋品按照棋手水平的高低,从一到九排列,一品最高,九品最低。现在我国的台湾省,还实行着“九品围棋制”。

三国时期邯郸淳所著的《艺经》中将围棋分为九品:守拙,若愚,斗力,小巧,用智,通幽,具体,坐照,入神。据史书记载,南北朝时期共有三次大规模的品棋活动,其中第二次发生在梁武帝时期,这是中国围棋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评定棋品的盛会,经过筛选、评比,最终“登格者”有二百七十八人。所谓“登格”,即棋艺达到品位以上者,才有资格参与棋品的划分。这相当于现在的进入资格赛。这种制度后来流传至日本,成为日本九段制的根据。

段位制是日本人的发明,17世纪时由日本近代围棋的开山鼻祖道策所建立,以后确定为制度,并相沿至今。一至四段为“低段”,五至九段为“高段”,其中七段又称“上手”,八段即“准名人”,而九段就是“名人”了。一般上手被认为是普通人所能到达的极限,名人是对技艺卓绝的棋手的尊称,相当于国手了。1982年,中国围棋界决定正式恢复并实行段位制度,中国围棋最早的三位“九段”是陈祖德、聂卫平和吴淞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