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窦娥冤》历史上真有窦娥此人吗

窦娥冤,元杂剧

窦娥并非历史人物,而是关汉卿笔下的虚拟人物,不过这个人物是有创作原型的。据《列女传》中《东海孝妇》记载,妇女周青在丈夫死后十分尽孝,但仍被诬陷处死。因孝女逢冤,当地干旱了三年。《窦娥冤》中窦娥的唱词“做什么三年不见甘霖降,都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”,说的便是这一故事。也有人认为,《窦娥冤》的原型不仅是《列女传》中的东海孝妇,还源自关汉卿所处时代的一桩冤案,这桩冤案的蒙冤者是朱小兰,关汉卿正是依据朱小兰的冤情创作了《窦娥冤》。

《窦娥冤》的故事在中国民间流传很广。这一经典悲剧讲述了楚州穷儒生窦天章借了蔡婆的钱无法还债,又须进京赶考,无奈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。婚后不久,窦娥的丈夫不幸去世,婆媳二人相依为命。蔡婆遭到张驴儿父子胁迫而将其带回家同居。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却遭到窦娥拒绝,于是便想毒死蔡婆,不料阴差阳错,其父误食毒药而死。张驴儿到府衙诬告窦娥杀人,窦娥为保护蔡婆而自认下毒,被判死刑。窦娥在临刑前指天发了三桩誓愿:血溅白绫、六月飞雪、楚州大旱三年,以此向世人证明自己的冤屈,这三桩誓愿果然都得到了应验。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到了楚州,窦娥的鬼魂前来向父亲叙说了冤情。于是窦天章重审此案,为窦娥申冤报仇。

从古至今,这个故事也引发了不少争议:第一,虽然这是一出悲剧,最后却还是以申冤昭雪结尾,是否降低了悲剧的力量?第二,窦娥出于一己的怨愤,而使楚州一地的老百姓三年受灾,是否太过自私?其实这两个疑问都没有考虑到元杂剧的特性。首先,元杂剧毕竟是一种供大众欣赏的戏剧表演,必须照顾大众的心理需要,不能使全剧的基调太过灰暗、伤感。其次,元杂剧是一种张扬个性的文学样式,个人的情感往往得到极大的尊重,与过于强调社会价值而忽视个人尊严的封建意识形态相比,这样的怨愤恰恰表现出个人无法遏抑的生命力,具有相当大的进步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