昆曲中的“昆”字是指地名还是音律呢

昆曲,戏曲

昆曲之“昆”,是指位于江苏苏州的昆山。据明代嘉靖年间魏良辅的《南词引正》记载,这种戏曲唱腔最早可追溯到唐代,由元末明初的乐曲家顾坚整理改进,在明初确立了“昆山腔”之名。但真正使昆山腔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戏曲唱腔,是魏良辅的功劳。魏良辅吸收南北各种唱腔的长处,打造出一种清柔婉折、细腻优雅的“水磨调”,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昆曲。

昆曲与同时代的其他戏曲相比,有几点特性值得一提:首先是唱腔的细腻化,发音吐字必须要极尽千回百转之妙,每字发音的头、腹、尾必须细匀,表现出温润清雅的美感。其次是伴奏乐器的多样化。在之前的其他戏曲中,伴奏乐曲多只用弦索,即琵琶、三弦等弦乐器;而昆曲中多用管乐,尤以曲笛为最主要的伴奏乐器。这两点结合起来,使昆曲带上了相当文雅的色彩。一方面,它不需要借助于戏场锣鼓的声势,只需伴以笛板的清唱;另一方面,它细腻婉转的格调,也更能得到上层文人的欣赏。因此,昆曲兴起之后就被当时的人们推崇为雅音,多为贵族豪门的观众所欣赏;而昆山腔之外的其他声调,则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俗唱。

在昆山腔兴起之前,南北曲调本来都有各自的曲牌、宫调,但昆山腔兴起之后,南北曲的牌调和唱法都按照昆山腔的唱腔规律进行了调整,我们目前所见的各种戏曲也大多受到过昆山腔的影响,因此昆曲被称为“百戏之祖”。然而,由于昆曲的观众只局限于小规模的贵族文人,它与一般民众的审美需要便逐渐脱节,到清代之后,昆曲就不如弋阳腔以及后来的京剧那样流行了。新中国成立后,昆剧《十五贯》登台演出,使昆曲重新焕发了生命力。2001年,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“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”,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大力保护。

目前最为知名、最受欢迎的昆曲当属《牡丹亭》,尤其是其中的《惊梦》一出,深受年轻观众的喜爱。